布拉格卖艺人

α0.3:kutnahorabones
正在复健,请多指教,鞠躬

【原创】【史论】男儿何不带吴钩

(存个原创文)

昨天看那个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的视频里说到高适曾经和李白杜甫一起求仙,就很想说说高适。

高适是盛唐人,比李白小三岁,比杜甫大八岁,跟李白杜甫比,当然不够有存在感,但他有自己的独一无二。

他出身很高,家族是天下高氏第一郡望的渤海高氏,爷爷高侃是屡立奇功的大将军,生前封了公,——王朝里异姓到这步一般就是到了顶了,死后追赠郡王,陪着李治武则天葬在乾陵的。但到了他这代,他家已然没落了,他自己是个什么情况呢?
《旧唐书》说起他,首先就两个字,“家贫”,就是穷。

种田,游历,跟李白、杜甫一起求过仙,也跟王昌龄、王之涣一起喝酒唱和,当幕僚,考试,没考上,继续当幕僚,当然,一直都写诗,写得名满天下。

一直到46岁,才因为写诗实在太好被睢阳太守张九皋发现,荐举考上了,当了个县尉,相当于一个县里的公安局长,——这也实在是起步太晚了。

起步晚是晚了点,但好歹也是个仕途嘛,可能很多人会想那我就好好干到退休。不,47岁的时候,他去北方出差送兵,这趟公差具体是怎么出的我也不清楚,但我知道,他写了很多诗,更重要的是,他在这趟公差里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大将军的基因在他的身体里苏醒。

不,我不能永远当一个县公安局长。

高适在49岁辞去公职——这对现代人来说也很惊悚了,去了长安,然后去了凉州,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手下当掌书记。

哥舒翰,就是“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的“哥舒”,吓得胡马不敢窥临洮的哥舒翰。

他投奔哥舒翰的时候,他49岁的这一年都已经快要结束了。

而他的人生刚刚开始。五十而知天命,他把圣人训读出了新的含义,他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了。

当然,他已经写出了《燕歌行》,但对高适来说,做个诗人,是远远不够的。

他是高侃的孙子啊。

他爷爷还葬在乾陵呢。

半年以后,安史之乱。一切辉煌的因此坍塌,一切美好的都因此衰败。守潼关的高仙芝遭到诬陷被杀。高适跟着他的主将哥舒翰来到了潼关,同样的命运在等着哥舒翰,皇帝逼他出兵,哥舒翰只能放弃自己死守的规划,兵败被俘,潼关破。

潼关一破,长安就完蛋了。满城都在骂哥舒翰。

连杜甫都写诗说,“勿学哥舒翰”。

哥舒翰贸然出击败了,天呐!还给安禄山下跪,天呐!还写信招降唐将,该杀!该杀!

一代名将哥舒翰结局如此。

而高适做出来他最重要的抉择。

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就要来了。

他一个人兵荒马乱里抄小路追上了逃命的唐玄宗,向皇帝方面痛陈自己的主将如何的冤屈,朝廷派的监军如何腐败无能,当然他没有脑子烧到直接骂皇帝,他说,都是杨国忠,是杨国忠逼哥舒翰出关的。

我第一次知道这件事,是我的一位老师告诉我的。

我的老师说,乱军之中他策马星夜去追皇帝,是勇;主将兵败他拼死也要为主将洗刷冤屈,是义;作为唐将去找官军,是忠;直接给皇帝的小舅子没脸,是节。

我时常怀想他星夜在山路上策马的背影,这是盛唐的余韵啊,勇气和忠诚,这里面,又何尝不包含着一种深沉的浪漫。

我必须为我的主将洗脱冤屈,我不能让天下人咒骂他,我必须要让皇帝知道他错了,我不能放弃我的理想,我要建立自己不世出的功业。

那么,生死和危险,在这些事面前就不再重要了。

这个人生的高光时刻让皇帝提拔他当了谏议大夫。

唐玄宗毕竟不是没脑子。他只是当皇帝太久了。

高适的眼光显露了出来。他反对唐玄宗把兵权分给各个皇子。他帮肃宗分析形势,平定永王叛乱。

但这场平叛里有个巨大的bug,——他的旧友,那个曾经好到跟他一床睡觉的李白,就在永王手下当书记官。

他没帮李白脱罪。

我看很多人写文章指责他。说他为了政治利益,不再记得旧时情义,也看过很多人为他辩护。对此我不想多说什么,我只想补充一件事,一个背景。

高适在平叛的同时,还在担心一件事,安史之乱的叛军在攻打雎阳。这个地名熟悉吗?对,我刚才特地写清楚那个举荐他的太守就是为了这个时候,他从那儿出来,他的亲人朋友还在那儿。而那座城,很快就将以死守无援到城中人吃人的地步而永载史册。

高适写信求贺兰进明救援,而贺兰进明不救。朝廷调配包括高适在内的四镇节度使增援睢阳,而离得最近的闾丘晓却迟迟不去。啊,这个闾丘晓在文学史上有一笔,不是因为他多么有才华,而是他在这期间干了一件事,他把王昌龄杀掉了。

而王昌龄也是高适的朋友。

总之,当高适来到他曾经无比熟悉的雎阳的时候,这座城已经是一片死寂。

所有的人,包括高适的亲朋好友,不是被叛军杀了,就是被同城百姓吃了。

你能想象他的心情吗?我不能。

那个时代永远的过去了。

那时候,他做着幕僚前途茫茫,可是,心里有梦想,路上有朋友,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

而如今,他终于成了淮南节度使,掌管着帝国南北咽喉的兵马钱粮,可是他追随的主将惨败,朋友死的死,流放的流放,他出发的城市空无一人。

后来,高适对杜甫还是很好。杜甫也给高适写诗。

但高适跟李白再也没有过联络——书上没说有,我相信也不会有。

过去了就过去了。

我们都不再是自己了。

跟那个辉煌的、灿烂的、所有人都在路上为了远方而奔忙的时代说再见吧。

高适后来起起落落,因为军功而封了侯。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是一首李贺的诗。

有唐一代的诗人里,拜将封侯,只有高适做到了。

这是他的理想。

也是李白以及无数盛唐诗人的理想。

高适替他们做到了。

从此以后,没有人可以说,诗人只会写诗。

因为高适,是高常侍,是渤海县侯,但这个名字被提起时,人们想到的,从开始到永远,都是“边塞诗人”。

后续更新补充资料
1.说到王昌龄之死,还有个后续。当时负责调配四镇节度使兵力的河南节度使张镐以贻误军机为名杖杀闾丘晓。闾丘晓求饶说家里还有老人要养。张镐反问,那王昌龄的家人谁养呢?于是把他在城里公开杖杀而死。
我真的太喜欢张镐这一手了。老子就是王昌龄报仇的。服气你就死。不服你也去死。
2.微博那边要求明讲为何不帮李白。这里我也补充一下。我是这么理解的。于公,他是李亨钦点去平叛的,李白是永王那边的明星级人物,不处理不行。于私,他自己很早就站李亨,李白虽然明面上夸他谈笑间就搞定了这件大事,但根本不承认永王是谋反,始终把这件事描述成“二龙相争”。他要是帮李白,是不是就是承认李白是对的,永王不是谋反?如果他承认永王不是谋反,那他是不是就在指责皇家兄弟睨于墙?

注:
1.本文没有开放转载主要是因为想继续补充资料。如果转出去的话,我这里改了,转出去的版本也改不了了。
感谢各位的喜欢。我知道都是高适和盛唐的魅力了。
同好咱们多交流。

评论(17)

热度(186)

  1. 共15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